设“脉冲星核密度”是10的12次方千克每立方米。
脉冲星就是倾斜的自转磁中子星,中子星由中子构成的稳定星体,其密度可以高达10亿吨/立方厘米。这时星体的物质全部由简并的中子组成,中子简并可以抗衡巨大的引力,形成稳定的中子星。
脉冲星的密度确实高达10亿吨每立方厘米。脉冲星上一汤勺的物质,其重量就比地球上的一座山峰还要重。不相信的可以动手算一算,地球表层岩石的平均密度大约为7克每立方厘米。
中子星的密度为10^11千克/立方厘米,这是什么水平?也就是说,随便一个勺子的中子星(1立方厘米)质量就有一亿吨。是水密度的100万亿倍。密度概念能否成立,有两个前提。空间是可测空间,存在各维测度。
其密度比地球上任何物质密度大相当多倍。绝大多数的脉冲星都是中子星,但中子星不一定是脉冲星,有脉冲才算是脉冲星,中子星密度是每立方厘米8^14~10^15克。
已知的有脉冲星核的密度高达1015/cm3,即1立方厘米这种物质有10亿吨。楼上的问题是脉冲星核,讨论脉冲星核,那么我们首先要简要的了解一下脉冲星。
1、设“脉冲星核密度”是10的12次方千克每立方米。
2、已知的有脉冲星核的密度高达1015/cm3,即1立方厘米这种物质有10亿吨。楼上的问题是脉冲星核,讨论脉冲星核,那么我们首先要简要的了解一下脉冲星。
3、脉冲星的密度更是高达10的15次方克/立方厘米,即1立方厘米的这种物质的质量为10亿吨。质量和太阳一样大的黑洞,它的密度可达5×10的16次方克/立方厘米,在它里面取小米粒大的一小块物质,要用几万艘万吨轮船才拖得动。
4、脉冲星的密度高达10亿吨/cm^3。脉冲星一勺物质,重量比地球的山峰还要重。不相信可以算一算,地表岩石平均密度为7克/cm^3左右。

一个恒星会变大是由于它发热而产生的辐射压,形象点 来说就是恒星受热膨胀。同时恒星又有变小的趋势,这是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恒星受以上两种力的同时作用。
恒星爆发后剩余的没有逃脱引力束缚的核心就成为了中子星。还有一些恒星,比上述的这类还要巨大的多得多的多,大到它的引力可以维持一段时间的铁核聚变。这时,这颗恒星进一步演化成为超红巨星,温度更高,但是更不稳定。
星星发光是因为恒星核聚变发光发热,月球(也就是月亮)发光是因为反射的太阳的光。恒星是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一颗球型发光等离子体,太阳就是最接近地球的恒星。
太阳很大,不仅体积大,而且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但是,太阳能燃烧这么久,并不是因为它质量好。相反,质量越大,恒星引力越大,恒星燃烧越剧烈,恒星内部的氢消耗越快。
星星会发光的原因:星星本身并不会发光,人们看到的是它反射的太阳的光。星星就是类似太阳一类大的天体,其本身内部会发生反应,并将能量以光的形式向空间辐射。星星内部的能量的活动使星星变的形状不规则。
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中等恒星,以太阳这颗恒星为核心组成了太阳系,它主要由太阳、八大行星、一些矮行星、卫星及无数的小行星、彗星等组成。太阳系是地球依存的、且相距最近的天体系统,目前对其天体的地质资料也积累得最为丰富。
太阳的半径是695 990千米,为地球的109倍,重量是地球的332 959倍。 太阳围绕银河系运动的公转周期是5亿年。太阳表面的重力是地球的294倍,即地球1千克的物体在太阳上为294千克。
三颗矮行星是冥王星,柯伊伯带内最大的天体之一,谷神星,小行星带内最大的天体,和属于黄道离散天体的阋神星。
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恒星和会发光的天体,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质量的986%都集中在太阳。
太阳系(solar system)是由太阳、8颗行星、100余颗卫星以及许多矮行星和无数的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