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战争中的对马海峡海战之后,大舰巨炮制胜主义成为主导海军战略的新时代。随着1906年英国无畏号战列舰的诞生,各大海军强国竞相投入资源,研发出威力强大、射程远、精度高的大口径舰炮,以此为基础建造出吨位庞大的战列舰。一战中的日德兰海战见证了这一理论的巅峰,战列舰成为了海洋的主宰力量。
随着火炮时代海上战争的发展,舰种划分基于船体大小、火力配置与装甲厚度,形成“大舰巨炮”准则。战列舰应运而生,其设计初衷在于最大化输出火力,以摧毁敌方战舰。在实际战斗中,采用“T字战”策略,即我方作为T字上方一横,敌舰则处于下方一竖,以争取最大火力输出优势。
到19世纪中叶,随着铁甲舰的诞生,风帆战列舰逐渐淡出海洋,一个钢铁堡垒的时代开始了。20世纪初,无畏舰又取代铁甲舰,成为新的海上霸主。
在那个时代,海战的主角通常是庞大的战列舰,它们凭借其巨大的吨位、搭载的众多火炮,以及威力强大、射程远超对手的主炮,被视为海战胜利的关键因素。这种对舰体大小和火力的极端依赖,使得拥有更大、更先进舰船和武器的国家在海军竞争中占据了显著优势。
日本军国主义者是“大舰巨炮”主义的信奉者。他们认为谁的战舰吨位大,火炮口径大,谁就能掌握海上指挥权,就可以在海洋上耀武扬威,称王称霸。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日本在1937年开工建造“大和”型战列舰。“大和”型战列舰是“大舰巨炮”主义的杰作。
战列舰(亿之圣提供参考资料)(Battleship,或又称为战斗舰,战舰)是一种以大口径火炮的攻击力与厚重装甲的防护力为主的高吨位海军作战舰艇。是能执行远洋作战任务的大型水面军舰。
在刘慈欣所著的《三体》中,部分恒星级战舰尺寸信息如下:书中未明确提及蓝色空间号的尺寸,仅给出其重量约35万吨;而追击蓝色空间号的万有引力号有明确尺寸,舰长1500米,直径50米,舰上人员规模达200多人。恒星级战舰作为人类迎战三体文明的重要装备,通常体型巨大。
三体中的恒星级战舰的尺寸,其吨位在百万吨左右,体积相当于3~4条21世纪最大的航空母舰。以下是关于恒星级战舰尺寸的详细解释:吨位:恒星级战舰的吨位达到了百万吨级别,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显示了其巨大的体积和质量。体积对比:书中明确提到,恒星级战舰的体积相当于3到4条21世纪最大的航空母舰。
这款“自然选择号”恒星级战舰拼装模型,长23厘米,高13厘米,其体积设计相当于三艘21世纪海上最大吨位的航空母舰,完美展现了原作中的宏伟形象。模型不仅外观逼真,更融入了多项高科技元素,让玩家在拼装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三体》的科幻世界中。
橘猫工业推出《三体》“自然选择号”恒星级战舰拼装模型,精准还原科幻巨著中的经典战舰。此款模型长度23厘米,高度13厘米,体积相当于三艘21世纪最大吨位航空母舰,搭载最新一代无工质聚变推进系统,全功率推进时加速可达光速的百分之十五。
模型长23厘米,高13厘米,由不同功能模块组成的舰身可自由转动,以还原太空航行中的战舰姿态。细节结构丰富,部分零件采用预涂装技术,简单洗渍处理后视觉质感出众。模型底部支架上刻有“自然选择”的铭牌,次声波氢弹炮口可展开,高科技武器如伽马射线、电磁动能炮、高能粒子束等全数还原。
科幻船尺寸的两个层级: 目前主流科幻设定中的巨型飞船分两类:①星球级战舰(如《星球大战》的“弑星者基地”可摧毁恒星,直径约800公里);②城市级殖民船(如《基地》剧集中的“星舰一号”长宽达36x14公里,能承载亿级人口)。
1、战舰的排水量是指船体在水中所排开的水的体积,是衡量战舰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以下是关于战舰排水量的几个要点:定义:排水量通常以4摄氏度的水为标准来计算,因为这个温度下水的密度最大。每一立方米的水等同于一吨,所以排水量的单位多为吨。
2、排水量是衡量水面舰艇大小的关键指标,也是舰艇战术和技术性能的重要要素。水面舰艇的排水量包括空载排水量、标准排水量、正常排水量、满载排水量和最大排水量。 空载排水量指的是舰艇建造完成后,所有设备安装完毕但未搭载人员、物资的重量。
3、什么是排水量?指船(潜艇)在水中,吃水线(水面)以下船体排开的水的体积。排水量按吨位计算,通常以4℃为标准值。每一立方米水为一吨。3。船的排水量表示船的大小。举例说明,一满盆水,放入一个空瓶并浮在水面上,溢出的水,就是这个瓶的排水量(空载排水量)。
4、排水量是衡量舰船大小的关键指标,包括标准排水量和满载排水量。 标准排水量指舰船空载重量,满载排水量则是装备、燃料和给养充足时的重量。 现代级驱逐舰设计旨在复杂海况下执行多任务,因此满载排水量较大。 其较大的排水量确保了稳定性、续航力和武器系统搭载能力。

1、三体恒星级战舰的吨位达到了百万吨级别,其体积大约相当于三到四艘21世纪最大的航空母舰。在得知三体人的存在之后,航空母舰的建造计划被暂停,这暗示了恒星级战舰的体积与现代航母相近。然而,恒星级战舰的体积实际上是现代航母的三到四倍,重量也达到了百万吨。这表明恒星级战舰的密度大约是现代航母的三倍。
2、三体恒星级战舰的吨位在百万吨级,其体积相当于约3至4艘21世纪最大的航空母舰。在得知三体人的存在后,航空母舰的建造项目被暂停,表明其体积与现代航母相近。而星舰的体积是现代航母的3至4倍,重量百万吨。这意味着星舰的密度比现代航母高出约3倍。
3、在刘慈欣所著的《三体》中,部分恒星级战舰尺寸信息如下:书中未明确提及蓝色空间号的尺寸,仅给出其重量约35万吨;而追击蓝色空间号的万有引力号有明确尺寸,舰长1500米,直径50米,舰上人员规模达200多人。恒星级战舰作为人类迎战三体文明的重要装备,通常体型巨大。
4、三体中的恒星级战舰的尺寸,其吨位在百万吨左右,体积相当于3~4条21世纪最大的航空母舰。以下是关于恒星级战舰尺寸的详细解释:吨位:恒星级战舰的吨位达到了百万吨级别,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显示了其巨大的体积和质量。
在现代战舰中,导弹后的“×3”通常有两种常见解释:发射数量指示“×3”最直接的含义是表示该导弹一次发射可以激活1个导弹发射架,并同时发射3枚导弹。这种设计在现代战舰的武器系统中较为常见,旨在通过一次发射多枚导弹来增强攻击效果,提高命中概率或对目标造成更大的破坏。
《现代战舰》中的潜射导弹有JL - UMG - 133三叉戟、鹰击21B、布拉瓦、鹰击18B、战斧导弹、91RE1和海星3。JL - 3:加速能力强,能降低敌方规避概率,在中远距离的突防性能出色,综合性能较为均衡,可实现稳定输出。
《现代战舰》手游中三级导弹的强度解析如下: 花岗岩重型反舰导弹 强度特点:伤害极高,最高伤害达到58500,是所有三级导弹中伤害最高的。冷却时间:较短,仅为5秒,能够频繁使用。弱点:突防能力较低,玩家在面对该导弹时可以利用其弱点进行防御。
在现代战舰游戏中,三级导弹中比较强势的有以下几个: rum-139导弹 特点:速度和攻击数值接近满级,具有大范围的伤害能力。优势:作为反潜导弹,对敌方隐身单位压制能力强,能有效侦察并威胁敌方舰队。适用场景:适合需要全面打击能力和反潜能力的战斗环境。
在甲午中日战争的黄海海战中,中国北洋水师拥有12艘战舰,而日本联合舰队则有11艘。两军的战舰数量大致相当。 北洋水师中有8艘是较为强大的铁甲巡洋舰,其中包括定远和镇远两艘,在当时被认为是亚洲最强的战舰。 日本联合舰队同样有8艘新式的巡洋舰,其中吉野号是当时先进的高速巡洋舰。
总的来说,甲午海战中,中日战舰在性能、装备和战术运用等方面均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胜负走向。
相比北洋水师,日本联合舰队在鱼雷武器方面略占优势。鱼雷艇数量:日本海军在甲午战争前拥有鱼雷艇37艘,这些鱼雷艇在战争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北洋水师的战舰构成了严重威胁。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仅代表双方在战争初期的鱼雷装备情况。
从表面上的实力来看,2军旗鼓相当,北洋水师甚至略强。但是从软实力来看,联合舰队要更强。因为清朝工业较差,北洋水师虽然大都是从欧洲订购的先进军舰,但是自己缺少保养替换零件,年久失修,很多军舰都无法满速航行。而日本的军舰虽然吨位不比北洋水师,但是速度快,而且不少装备了当时最好的速射炮。
从军事上看,日本在甲午战前的一二十年里,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到1893年,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1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中国还有广东、福建水师)。日本常备陆军22万人,总兵力不到中国的一半,武器装备也相差不大。
日军强。清军北洋舰队强在吨位大,火力猛。比如主力战舰的炮径达到了300毫米,一炮击中足以让一般日舰直接爆炸断裂。即便是日军主力舰也受不起几炮。但北洋舰队当时总体只适应远战。北洋舰队多数战舰都是木制外包铁的轻型舰,只能近战对主力战舰形成护卫火力。而少数主力舰都是大吨位的,只能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