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矿石通常具有较高的密度,其密度范围一般在5至0克/立方厘米之间;而非金属矿石的密度相对较低,岩石的密度则介于2至5克/立方厘米之间(参见表3-3-1)。表3-3-1 常见岩石的密度 沉积岩 沉积岩的密度范围介于2至0克/立方厘米,常见值在7至7克/立方厘米之间。
一般来讲,金属矿石具有较大的密度,其变化范围是5~0g/cm3;大部分非金属矿石的密度值较小,岩石的密度在2~5g/cm3之间(表3-3-1)。表3-3-1 常见岩石的密度 沉积岩 沉积岩密度的变化范围是2~0g/cm3,常见值为7~7g/cm3。
岩石的密度取决于其组成矿物,大多数造岩矿物的密度范围在2至5克/厘米,某些极少数矿物的密度可达5克/厘米。 具有离子型或共价型结晶键的矿物,如长石、石英、辉石等,密度通常在此范围内。
岩石的密度主要受三种因素控制。即构成岩石物质的矿物颗粒的密度、孔隙度和孔隙 中的流体。对于沉积岩来讲,密度主要受孔隙度控制,孔隙度一般随沉积物的固结作用和 成岩作用的增强而减小。此外,沉积岩的密度随着岩石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加大,且随着埋 深的加大也逐渐增高。
低密度岩石 除白云岩和灰岩以外的沉积岩、火山岩类以及酸性侵入岩、中酸性侵入岩等,一般属于低密度岩石,其密度值大约为(5~6)×103kg/m3。在晋冀北缘-辽西铁矿重要成矿带内,中性-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分布广泛,主要构成各种规模的火山盆地,因此常常形成不同幅值的重力低异常。
岩石的密度取决于其组成矿物,大多数造岩矿物的密度范围在2至5克/厘米,某些极少数矿物的密度可达5克/厘米。 具有离子型或共价型结晶键的矿物,如长石、石英、辉石等,密度通常在此范围内。
金属矿石通常具有较高的密度,其密度范围一般在5至0克/立方厘米之间;而非金属矿石的密度相对较低,岩石的密度则介于2至5克/立方厘米之间(参见表3-3-1)。表3-3-1 常见岩石的密度 沉积岩 沉积岩的密度范围介于2至0克/立方厘米,常见值在7至7克/立方厘米之间。
石英砂岩的密度范围是6至71克/立方厘米。1 砂岩的密度范围是2至0克/立方厘米。
密度:岩石的密度是指其单位体积的质量,通常以千克每立方米(kg/m)为单位。不同类型的岩石密度有所不同,一般常见岩石的密度范围在1400至3000 kg/m之间。(2) 堆积密度:堆积密度是指包括孔隙和水分在内的岩石总体积与总质量的比值,即单位体积岩石的质量。
1、岩石的密度取决于其组成矿物,大多数造岩矿物的密度范围在2至5克/厘米,某些极少数矿物的密度可达5克/厘米。 具有离子型或共价型结晶键的矿物,如长石、石英、辉石等,密度通常在此范围内。
2、金属矿石通常具有较高的密度,其密度范围一般在5至0克/立方厘米之间;而非金属矿石的密度相对较低,岩石的密度则介于2至5克/立方厘米之间(参见表3-3-1)。表3-3-1 常见岩石的密度 沉积岩 沉积岩的密度范围介于2至0克/立方厘米,常见值在7至7克/立方厘米之间。
3、正长岩的密度范围是5至3克/立方厘米。 闪长岩的密度范围是5至3克/立方厘米。 斑岩的密度约为8克/立方厘米。 安山岩的密度范围是5至3克/立方厘米。 辉绿岩的密度可能为7或9克/立方厘米。 流纹岩的密度范围是5至3克/立方厘米。
4、密度:岩石的密度是指其单位体积的质量,通常以千克每立方米(kg/m)为单位。不同类型的岩石密度有所不同,一般常见岩石的密度范围在1400至3000 kg/m之间。(2) 堆积密度:堆积密度是指包括孔隙和水分在内的岩石总体积与总质量的比值,即单位体积岩石的质量。
1、一般来讲,金属矿石具有较大的密度,其变化范围是5~0g/cm3;大部分非金属矿石的密度值较小,岩石的密度在2~5g/cm3之间(表3-3-1)。表3-3-1 常见岩石的密度 沉积岩 沉积岩密度的变化范围是2~0g/cm3,常见值为7~7g/cm3。
2、砂岩:砂岩密度约为2-6 g/cm3,巴掌石体积约为400-500立方厘米,那么重量可能在880-1300克之间。 灰岩:灰岩密度约为4-8 g/cm3,同样考虑巴掌石体积,重量可能在960-1400克之间。 花岗岩:花岗岩密度较高,约为6-8 g/cm3,重量可能在1040-1400克或更高。
3、密度:曲线形态具有高幅块状的特点,密度为81~1g/cm3。 2)补偿中子:曲线形态呈倒箱型,数值大,一般在18%~27%。 3)自然伽马:自然伽马曲线呈现倒箱型,低值特征,一般在20~30API之间,当岩石向中性过渡时,自然伽马增大。 4)Pe曲线值大,曲线形态成块状,幅度较大,其值在5~7之间。
花岗石的密度范围是63至3克/立方厘米。 正长岩的密度范围是5至3克/立方厘米。 闪长岩的密度范围是5至3克/立方厘米。 斑岩的密度约为8克/立方厘米。 安山岩的密度范围是5至3克/立方厘米。 辉绿岩的密度可能为7或9克/立方厘米。
岩石的颗粒密度通常比块体密度大。这是因为岩石的颗粒密度是指岩石中所有颗粒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包括孔隙和空气,但不包括水分。而块体密度是指岩石本身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即岩石中所有物质(包括颗粒、空气和孔隙)的质量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岩石密度分为颗粒密度和块体密度。岩石的颗粒密度是指岩石固体相部分的质量与其体积的比值,它不包括空隙在内,因此其大小仅取决于组成岩石的矿物密度及其含量。岩石的颗粒密度属实测指标,常用比重瓶法进行测定。
首先,岩石的颗粒密度,亦称比重,是岩石的基本性质。它定义为岩石固体物质的质量与其体积的比例。这一参数通常通过比重瓶法来确定,相关试验方法遵循国家标准。其次,岩石的块体密度,则是单位体积岩石块的质量。这一参数根据岩石含水率的不同,可分为干密度、饱和密度和湿密度。
②岩石颗粒密度,是指干试样质量ms(g)与岩石固体体积Vs(cm3)的比值。③孔隙率,是指岩石试样中孔隙(包括裂隙)的体积Vv(cm3)与岩石试样总体积V(cm3)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孔隙率越大,表示孔隙和微裂隙越多,岩石的力学性质也就越差。
颗粒密度是指岩石固体相部分的质量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它排除了空隙的影响,仅由组成岩石的矿物密度及其含量决定。颗粒密度是通过实验测定的,常用的测定方法包括比重瓶法。块体密度则是指岩石单位体积的质量,根据岩石试件的含水状态,它可以是干密度、饱和密度或天然密度。